六月以儿童节登场。节日是对日常生活的突破,是相关意义的汇聚之日。节日是欢庆、追念与反思的日子。诸大人先生,诸贤达,且让我们抛开利益、思想与人生信念的种种分歧,在孩子的节日,回归本心,说说孩子。无分左右,不论朝野,孩子的健康成长,不仅是个体与家庭幸福的基础,也事关国运盛衰,是最可能达成起码共识的领域之一。如果说希望,最大的希望就在孩子身上。
然而总有一些孩子是缺席者。六一国际儿童节,本身就是为了纪念那些永久缺席的孩子。1942年6月10日,捷克利迪策村88位儿童被纳粹德国残忍屠杀。7年后,为保障儿童权利,反对虐待或毒害儿童,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开会,设立了这个节日,中国人丁玲参会并作报告。保护儿童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建政之初即向国内人民和国际社会做出的严肃承诺。
这是新政权最人性的一个承诺。它是强者对弱者的承诺,是大人对孩子的承诺,是良心向良心的承诺。
幼吾幼以及人之幼,在中华古文明里,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准则,本来无须国家承诺。然而人类文明的现代演化中,出现了残酷的一、二次世界大战,出现了纳粹主义及其种族优越论,出现了对“非我族类”及其儿童的残忍杀害。于是,便有了基于人性的自我反省。
可以说,儿童节是现代人对人类罪孽的一种自我救赎,是恻隐之心的显性化与实在化。它提醒我们,罪孽不仅占据了希特勒这样的丧心病狂者,人类全体成年人都要为此承担一分责任,大人们总有自己的迷执、奇怪的想法乃至怨恨,不管理由看起来多高尚,无论人群分裂对立多严重,都不得残害儿童身心,这是低得不能再低的人性底线。
对这种救赎,亲历两次世界大战,亲历现代思想种种吊诡后果的中国,并未置身其外。在现代思想裂变与全球利益冲突中,这个国家与她的人民,经历了前三十年的激进试验,又经历了后三十年的经济狂飙。风雨苍黄六十余年,现在,保障儿童的身体与心灵权利,理应超越一切理念与利益之争,成为中国全体大人的共识。儿童的诸权利,就是最基本的人权。
在那首传唱一时的《六月里花儿香》里,尽管一些歌词属于那个特定年代,跟“血统论”、“狗崽子”一样,已经不合时宜,但“六月里花儿香,六月里好阳光,六一儿童节,歌儿到处唱”的旋律总是欢乐的;“我们自由地生长,在这光荣土地上”,总是承认孩子的自由天性的;“我们要学好本领,把身体锻炼强壮”,也毕竟抵达了人生最根本的需要。
时至今日,我们庆祝儿童节,固然不是为了让大人领导们观赏孩子们辛勤排练出来的节目,也不只是带孩子们逛逛动物园,看看木偶戏,打打儿童版真人CS。作为家长准家长的我们,或应扪心自问:究竟怎样一种亲子关系,才会培育出孩子健全的人生起点?究竟选择怎样的教育,才会让孩子不是被塑造为社会的一颗螺丝钉,而是成长为自由思想、独立生活的“全人”?我们尚未逃离应试教育之虎,是否又已经撞见浅薄的素质教育之狼?
自然,更迫切的自我反省应该来自各主管系统的大人们。除了对自己的孩子,我们对所有目光所及的孩子,对整个中国的孩子,是否有所亏欠?
这样的亏欠是太多了!我们还欠孩子们一罐足够安全的奶粉;欠孩子们一个“鱼戏莲叶东,鱼戏莲叶西”的天然池塘;欠孩子们一辆安全的校车;欠孩子们几部经典动画片;甚至,我们还欠孩子们最起码的人身安全——海南的小学校长带六女生开房,短期内曝光多起老师猥亵案,这已经狠狠击穿人之为人的底线,将家长们对学校与教师的信任,推至悬崖边。
更重要的是,大人们的种种反思,究竟结出了什么样的果子?我们是哪里有好环境就把孩子往哪里送,还是我的孩子在哪里我就要把哪里变好?
节日是天地神人沟通的时刻,是历史与未来在当下的相遇。儿童节植根于人性之善,植根于最柔弱又最坚固的亲子之爱。这样的时刻,适合尽情游戏,适合深深反思,也适合坚定地行动。
原文作者:南方周末评论员 戴志勇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infzm.com/content/90958
评论已关闭